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作出系统部署。
方案聚焦“四个面向”,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以高质量的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着力提升学科专业
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立德树人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从国家战略部署来看,中央高度重视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强调要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从学科发展规律来看,知识导向与需求导向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遵循。知识体系的演进和分化决定了学科专业的扩并。行业产业更迭、专门职业兴衰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增减。然而,急需紧缺学科专业的发展却难以被知识体系的自然成熟和市场需求的自发调节所支持。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往往以问题为中心,知识体系并不成熟,领域内部学术共同体缺乏共识,学术评价标准共识性不足。同时,急需紧缺学科专业也具有天然的“紧缺”特质,研究人员少、学生少、平台少、经费少,市场需求不大,难以竞争到充足资源。因此,必须发挥国家引导的重要作用,加快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建设。
从当前院校的学科布局来看,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供需不够匹配。一些本科管理类、艺术类专业布局较多,但量子信息、新型储能等国家急需紧缺领域布局明显不足;二是特色不够鲜明,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还比较突出,院校求大求全的学科建设模式仍然存在;三是交叉融合不足,院系壁垒、学科壁垒长期存在,“画地为牢”的圈地现象比较明显。
基于此,国家把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工作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加快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以六大机制构建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四梁八柱”
六大机制是学科专业调整的基础,关键在于为学科专业调整提供支持和保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工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有关部门参与的工作组,协同多部门合力研判国家战略人才需求,研提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方案、支持举措和工作建议等。
二是健全供需对接机制,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该平台整合共享各部门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数据资源,推动构建人才供需“数据—模型—服务—治理”适配模式,重点构建了动态供需大数据查询分析、支撑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学科专业诊断预警、开展结构布局诊断分析、探索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等六大功能板块。
三是创新目录管理机制,缩短调整周期,加强研究生、本科、高职三类学科专业目录协同联动。例如发布国家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内含研究生、本科、高职三个层次,清单紧盯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定期编制,每年动态调整。
四是完善分类发展机制,差异化推进基础类、应用类、战略类学科专业布局建设。对于基础类学科专业,主要是强化持续稳定支持,长周期评价与适度超前布局;对于应用类学科专业,主要是强化市场调节,迅速响应行业产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于战略类学科专业,主要是强化国家布局,瞄准高精尖缺领域超常规培养高层次人才。
五是改革评价考核机制,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完善促进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对教育评价的改革部署,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不将人才“帽子”作为限制性条件,更加凸显质量、特色与贡献。更加关注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情况的考核评价。
六是优化激励引导机制,统筹招生计划、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充分发挥各部委合力,统筹各类政策工具,激励引导学科专业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开展优化调整。
以六大行动构建具有支撑力和
贡献力的学科专业体系
六大行动是学科专业调整的具体举措,通过综合施策,切实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现状,形成具有支撑力和贡献力的学科专业体系。
一是聚焦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领域,实施超常布局。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快速布局一批学科专业点。
二是实施基础学科跃升行动,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中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对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建设,推动一批基础学科优势方向率先冲击世界一流前列。
三是实施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行动,布局建设一批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打造学科交叉融合的国家级示范平台,建立专门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特区,创新师资、学生、成果、绩效的考核与评价机制,解决制约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问题,大力推动交叉研究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四是实施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点进行预警并整改。对整改不力、效果不好的预警学科专业点,以及连续多年未招生的学科专业点予以撤销。
五是实施学科专业内涵更新行动,加快教学内容迭代,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开发一批智慧助教、数字学伴等应用、工具和平台,建设一批数字课程、智慧教材等,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应用场景。
六是实施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行动,完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培养链条,以基础学科博士生培养为重点推进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牵引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强化定位、标准、招生、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师资等方面差异化要求,分类制定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的质量标准,加强成熟模式的辐射推广。
(作者为8xbet.com研究生教育战略研究基地副主任)
编辑:李华山